文学资讯

传播美丽中国故事,第35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颁出

传播美丽中国故事,第35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颁出

怀揣着“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初心,全球儿童文学爱好者们共赴一场国际儿童文学界的盛会,共同收获着阅读的温暖与力量。今天,第35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颁奖仪式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如约而至。英籍华人图画书作家、插画家郁蓉荣获本年度特别贡献奖;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获得杰出作家奖。 今年,是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提升为国际性奖项并落户上海宝...

世界文学地图丨走进悉尼:见证历史、人文与友谊

世界文学地图丨走进悉尼:见证历史、人文与友谊

作者:李尧 1988年,我第一次走进悉尼。那时候,我刚翻译完澳大利亚著名作家、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的代表作《人树》(The Tree of Man)。《人树》写的就是悉尼,不过是一百多年前悉尼的郊区。我满脑子都是怀特笔下茫茫无际的丛林和历经洪水、荒火劫难的土地。正如这部书的书名《人树》所...

为人类社会进步汇聚文明力量

为人类社会进步汇聚文明力量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交融新时期。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散文欣赏——李晓君:《寻访蔡明远踪迹》

散文欣赏——李晓君:《寻访蔡明远踪迹》

作者:李晓君 我对鄱阳所知甚少。对于这个彭蠡之滨古县的最初印记,是十多年前,与数位友人在露天排挡店吃“鱼宴”。这个县比我老家县城大得多——其新的部分更新,其旧的部分更旧。我很诧异,仿佛截然不同的两个县城矗立在同一片土地上,一个是拥有着五星酒店、巨型商超、高大楼盘、宽阔马路的彷如都市般的新城,一个是有着曲折小巷、古建、古桥、古树,以及充满烟...

在蒙古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上的演讲

在蒙古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上的演讲

中国故事:草原与我的文学之路  韩静慧 大牙日三百怒(大家好)! 今天能来到美丽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和大家面对面交流,非常荣幸。 我叫韩静慧,我来自中国,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我的出生地是喀喇沁旗,我说喀喇沁旗,大家可能不熟悉,我说一个名字大家可能都知道,贡桑诺尔布,他是成吉思汗的功勋大臣,者勒蔑的后裔,是杰出的蒙古族政治家、教育家和诗...

诗歌欣赏——别·雅沃胡朗(蒙古国):《我降生在多彩世界理由充分》

诗歌欣赏——别·雅沃胡朗(蒙古国):《秋天的银色清晨》

作者:Бэгзийн Явуухулан(中文名:别·雅沃胡朗) 秋天的银色清晨 拴桩上阵阵颤抖 我的骏马在嘶鸣, 天窗缝隙有了光, 马上就要天亮了。 亲爱的,我现在走吧! 让骏马热热身子, 秋天的银色清晨 趁着爽朗奔驰吧。 外面降了一层薄霜 秋天凌晨有了寒意, 想到从你身边离开 绸缎袍子显得单薄。 但是亲爱的,我还是走吧。 让骏马热热身...

中巴联合主办《“一带一路”上的玫瑰故事》(乌尔都语版)新书发布会

中巴联合主办《“一带一路”上的玫瑰故事》(乌尔都语版)新书发布会

2023年8月18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一带一路”上的玫瑰故事》(乌尔都语版)新书发布会。罗照辉署长、赵峰涛副署长、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乌尔都语翻译方亿势倍公司董事长阿里·卡尔出席。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外国记者团,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媒体代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

《往昔》中文译著入藏乌兹别克斯坦阿卜杜拉·卡迪里故居博物馆

《往昔》中文译著入藏乌兹别克斯坦阿卜杜拉·卡迪里故居博物馆

6月14日,驻乌兹别克斯坦使馆参赞迟润林向阿卜杜拉·卡迪里故居博物馆馆长洪达米尔·卡迪里赠送由中方学者邸小霞翻译的乌著名作家卡迪里长篇小说《往昔》中文译著。乌文化遗产署署长顾问兼新闻秘书伊莫莫娃、国际合作局局长拉苏洛夫出席活动。迟润林参赞指出,文学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途径,这本译著将有助于中国读者感知乌兹别克斯坦底蕴深厚的灿烂文明,驻乌使...

陈岗龙:熟悉而又陌生的当代蒙古国文学

陈岗龙:熟悉而又陌生的当代蒙古国文学

作者:陈岗龙 提起蒙古国现代文学,我国文学界可能比较熟悉达·纳楚克道尔基、呈·达木丁苏伦、宾·仁钦、达·僧格、洛岱丹巴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集中译介到国内来的一些著名诗人和作家。这些蒙古作家和他们的《我的祖国》、《白发苍苍的母亲》、《我是蒙古人》等诗歌和《曙光》、《清澈的塔米尔河》等长篇小说为中国读者勾勒了早期蒙古国现代文学的风景。后来虽有...

2022年意大利文学:寻求救赎之光

2022年意大利文学:寻求救赎之光

在中篇小说集《三个黎明》(Tre volte all’alba,2012)中,巴里科借助主人公之口说道:“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要寻找那束光。”它可以照亮忽明忽暗的人生,也能够给未来一个希望。人类寻找这束救赎之光的脚步从来不会停歇,但走过很长一段人生之路的人们,可能会感觉到倦怠与乏力,甚至逐渐失去信心。相反,在那些年轻的心中,这种寻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