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记:苏禄王传》,杨义堂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杨义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济宁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出版《大孔府》《大运河》《鲁国春秋》《北游记:苏禄王传》《抗战救护队》《千古家训》等6部长篇文学作品和《祭孔大典》《新乡贤归来》等多部儒学专著。
内容简介:
《北游记:苏禄王传》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写的是明朝永乐年间,南洋苏禄群岛的三个王爷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在东王巴都葛巴哈喇的带领下,带着家人及部下340多人,坐着小舢板,历经艰难困苦来到中国的故事。他们沿着大运河北上,进京见到了皇帝,受到封赏,与中国缔结了永久之好。但是在回去的路上,东王巴都葛巴哈喇却病逝在山东德州,他的长子回去继承王位,其他两个儿子和后妃都留在德州守墓,因此留下了中菲两个分支的苏禄王后裔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菲律宾的后裔年年来中国祭拜祖先。苏禄王的血脉延续了600多年,见证了中菲的友谊。2017年,由作家杨义堂创作的《北游记:苏禄王传》揭开了当年中菲两国纪念苏禄王来华60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目前,座落在山东德州市北郊的苏禄王墓,还在书写着中菲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
评论摘编:
《北游记:苏禄王传》:北游故事,堪比西游
“鲁迅文学奖”得主、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黄亚洲
……这部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界向“一带一路”战略贡献的一份厚礼。
……杨义堂把南洋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巴哈剌带领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妃巴都葛叭喇卜和他们的家人、部族,“航涨海,汛鲸波,不惮数万里之遥,执玉帛,奉金表,来朝京师”这个故事,描绘得跌宕起伏。无论是几个王爷之间过往的恩恩怨怨,还是三宝太监郑和对他们的教育与启示,甚至是他们砍伐大树将独木舟捆成船帮,在茫茫大海上经历的一次次生死考验,包括西王的撞船、鲨鱼的攻击、海盗的围困、海市蜃楼的迷向、大台风的肆虐、途中吴哥国王的误解与随之而来的险境,所有这些,都使人读来拍案,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奇诡与朴实。这就很有些西天取经的“西游”意味了。《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在这个《北游记》中,有了波涛与鲨鱼的押韵。
……杨义堂的历史小说写作,执笔态度是极为严肃的。在写作之前,他不仅大量搜集与掌握历史文献,还深入研究当时的时代背景、地理状况、风土民情,甚至那个时代各国国王的名字、永乐年间运河沿线各州知州的名字,都进行了一一考证。因此也可以说,他的这部小说,可当作一部具有史籍意义的教科书来读。
历史在“争”与“和”中前行
文学评论人 牛玉秋
……对这部小说的阅读之所以能够渐入佳境,就是因为作者在叙述上述争斗的过程中极其自然地导入了“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平静安详,润物无声。它是明朝强盛国力的感召,它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吸引,它是东王的宽厚大度,它是葛木宁的善良忍让。小说中东王冒险去劝说西王北游,西王虽心怀异志,最终还是与东王等人一起出发;东王长子都马含在满剌加收获爱情;小王子温哈剌对唐诗的痴迷;西湖边上,因为白蛇传的故事,东王对毕碧卜感情的理解与接受;葛木宁之后对东王亲近毕碧卜的理解与退让,所有这一切都让人在自然而然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和平的力量,一种无形的力量。
如果说“争”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无奈的现实,那么“和”就是人类永不放弃的美好理想。历史在“争”与“和”中前行,期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早日实现。
片段欣赏:
正在这杀伐得最为惨烈的时候,那些云团一样的大楼船已经排山倒海一般来到了苏禄海。
这简直是一片楼船组成的城市!呼啦啦有十几条,不,几十条,不,是上百条的大船来了!这是船吗?这是一片在海上突兀而起的大高楼啊,每一条大船都有几十丈长,三四层的宫廷式建筑,精美而豪华。九桅十二帆随风满张,高耸入云。船首镶嵌着神圣的龙眼睛,船尾挂着龙凤呈祥的五色旗帜,随风摇曳。这些渐行渐近的大楼船,正是大明王朝太监郑和带领的巡洋世界的大船队。
在最前面那艘最大的“大福号”宝船上,一高一矮两个人正朝着这个即将靠岸的海岛指指点点。高个子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新紫色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上穿一双文武皂朝靴,外披一件黄色长披风,显得威风凛凛。他的脸庞却如一轮满月,眼含春风,表情慈祥,端庄优雅。
他正是赫赫有名的大明出访正使、大太监郑和。
……此时,站在郑和身边的人,也是一名宦官,他身着一件红色的麒麟袍,腰里也系着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上穿一双文武皂朝靴,身材比郑和矮了半截,也瘦了不少,长着一副女性的纤弱身材,但却显得十分聪明干练。这个人,也是一名大明宦官,名叫张谦。
张谦是浙江温州金乡卫人,从小父母双亡,一位老族人看他无法生活,将他送入宫中,做了一名小宦官,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人们吓得纷纷逃走,而张谦却很有主意,他说服了几位太监,主动打开宫门,迎接燕王的军队入宫,燕王朱棣大喜过望,论功行赏时,发现主动打开宫门的,就是一名叫张谦的小宦官,朱棣因此对张谦十分信任。
在一四〇八年(永乐六年)的时候,一名渤泥国来大明朝拜的老国王在南京去世了,当时的渤泥国的王子遐旺刚刚四岁,老国王的兄弟们比较强悍,恐怕小王子王位不保,永乐皇帝亲自册封遐旺为新国王,专门派张谦护送小王子遐旺回国。张谦陪着小王子来到渤泥国之后,拿出大明皇帝任命遐旺为渤泥国新国王的委任状,联合各方面势力,帮助遐旺顺利登基,建立了大明王朝对渤泥国的藩属关系,同时也与国王遐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朱棣皇帝对张谦赞赏不已,这次郑和再次出洋,要去更多的番国,任务更加艰巨,朱棣便派他跟随郑和一起出行。
张谦也确实是一个有心人,在与渤泥国上下接触的时候,他已经学会了简单的马来语。来到郑和的大宝船上,他除了紧随郑和左右、积极地为郑和出谋划策之外,还跟着通事(翻译)马欢学习各国的语言。
大宝船离前面的苏禄岛越来越近,郑和与张谦都在观察着岸上的情况,突然,张谦惊讶地叫道:“不好了,三宝太监,你看岸上在打仗,还挺激烈呢!”
郑和点点头,担忧地说:“是啊,我看着也是,这样可不好,既然我们经过这里,就不能让强人欺负弱小,我们有责任平治天下,协和万邦!我们这些大船上不了岸,你可以先乘一艘战船,上岸看看,岂能在我们大明两万名士兵的眼皮底下打起来!”
张谦说:“好的,这事儿就交给在下吧,请您放心,我会把他们摆平了!”
说完,张谦就下了大船,换上一艘小型战船,快速向苏禄岛方向驶去,离岸越来越近了,打斗的场面看起来十分残忍,一些人已经倒在地上,而另一些人还在追打着。
看似柔弱的张谦当机立断,尖声喊道:“发炮,吓吓这帮海盗!”
“轰——轰——轰——”战船靠岸一侧的火炮——神威大将军同时开火,炮弹打到岸边,震耳欲聋,泥沙飞溅,烟雾升腾。
打斗中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阵势,全都吓坏了!西王和一些人被震得一下子坐在了地上。
烟雾弥漫中,张谦带领士兵们冲上了岸。张谦看看一片狼藉的战场,看到身穿鲜艳的黄色和绿色衣衫的两个人,立刻猜到他们是部落的大王,就走到他们身边,厉声问道:
“这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打仗?”
东王和西王互相指着对方,说:“怨他,是他挑起来的!”
张谦慢声说:“一个一个说!”
东王说:“我是这个岛上的东王,他是达威达威岛上的西王,还有地上躺着的那位,是巴西兰岛的峒王,今天,我来海边欢迎峒王爷,不料,西王带着人,拿着武器打上岛来,打伤了我们不少人,你看,峒王爷可能不行了。”
张谦看着一个个躺在地上痛苦呻吟的人们,对一名随从说:“快回去报告三宝太监,让船上的大夫都来给受伤的人治病!”
船上随行的大夫们背着药箱很快乘坐快艇来了,开始给受伤的人们敷伤治病。
峒王已经昏死过去了,大明来的大夫们在为他整理伤口,做止血的工作,看样子凶多吉少。大家围在他身边,不住地叹息。张谦叮嘱大夫,一定尽最大努力挽救峒王的生命。
东王巴都葛巴哈剌向张谦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张谦看着西王麻哈喇葛麻丁,气愤地说:“你带着人来到人家的岛上,大打出手,伤害无辜,你说,是不是你的错?你说,该怎么办?”
西王麻哈喇葛麻丁看着眼前的一切,又瞥见海里面楼船林立,遮天蔽日,也不知道张谦一行人是从哪里来的,要干什么,吓得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东王看着西王,余怒未消,说:“峒王被你打伤了,非常严重,如果好不了,你要负全部责任!丧葬和赔偿,由你负责!”
张谦说:“从今以后,不许再相互打斗,彼此都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该有多好!”
西王低下了头,说:“但愿峒王能好起来,如果好不了,我全部负责。”
张谦看看这两个人,问道:“你们这东王、西王和峒王,是什么关系?”
东王巴都葛巴哈剌回答道:“也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在不同的岛上生活,我这里在中间,大家有什么事情,都要从我这里经过。”
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小声说:“哼,打仗的关系呗,多少代人了,都这样打打杀杀!”
张谦说:“我们大明朝讲究长幼有序,兄友弟恭,你们三位王爷应该排出兄弟次序,就不会再出现打仗的事情了。”
西王高声说:“我赞成排序,我的岛最大,我排老大!”
张谦说:“长幼不是靠力量说话,而是用年龄、阅历来说话,你们三个谁的年龄最大啊?”
东王说:“我年龄最大,四十五岁,西王三十八岁,年龄在中间,峒王最年轻,二十岁,才刚刚娶了王妃,唉,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张谦说:“你们不是用拳头排序,而是按照兄弟的年龄排序,就以东王为尊,西王为次,峒王排老三,大的爱护小的,小的尊敬大的,相互之间唯恐对别人照顾得不够,哪里还能打得起来呢!”
西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张谦上前一步,将两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说:“好啊,从今以后,希望你们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东王、西王二人都点点头。
都马含、温哈剌、安都鲁这些孩子们看到张谦来到后发生的这神奇的一幕,从布满血腥的战场,到敌我双方握手言和,不由得欢呼着鼓起掌来,张谦成了孩子们心中敬仰的大英雄!
这时候,三宝太监郑和已经下了船,来到了岸边,看到一场恶战已经化干戈为玉帛,也跟着高兴地鼓起掌来,对张谦说:“张谦,你干得好啊,真有你的!”
张谦不好意思地低头说道:“都是三宝太监教诲的,您出海这么多年,不都是这样与人为善、化解矛盾、协和万邦的吗!”
作者:杨义堂
编辑: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