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娜·范(Sona Van),当代亚美尼亚诗人、散文家,本名索娜·阿努沙万妮·捷尔-霍夫汉尼斯相(Sona Anushavani Ter-Hovhanissia),生于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1978年起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并加入美国国籍,掌握俄文、亚美尼亚文和英文,拥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埃里温医学院博士学位。
她出版过《我没有名字》(2003)、《我听到一个声音》(2006)、《一只名叫查拉的鸟》(2010)、《未被打断的山鲁佐德》(2013)、《沙漠歌剧》(2015)等14本诗集,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波斯文、土耳其文、希腊文、保加利亚文、波兰文、乌克兰文等20余种语言。她曾获亚美尼亚文化部金质奖章、莫夫谢斯·霍列纳齐文化大使奖、亚美尼亚语大使奖章、亚美尼亚侨民部金质奖章、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等奖项。
索娜·范的诗歌将宗教、历史与现实冶于一炉,以女性的视角、凄婉的笔触和鲜明的人道主义立场,批判战争的残酷,表达对于爱情与和平的珍视。诗人交叉运用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手法,以小见大,在文本中张扬作者的主体性,任意驱使宗教神祇、神话人物和文化名流来抒写自我,向被战乱裹挟的普通人寄予无限的同情。
以下作品译自2015年亚美尼亚诺言塔班出版社出版的《沙漠歌剧》英文版(Libretto for the Desert,Noyan Tapan Publishing, Yerevan, Armenia, 2015)。
我是永恒的蜘蛛
我是永恒的
八条腿的蜘蛛
我的网伸展在窗户
和电视屏幕之间
永无休止
在真实的时间洞穴
和虚拟的死亡之间
我能从我的中心看到一切——
一朵花蕾现于枝头
一个流行歌星在电视上唱着一首
熟悉的歌
一位妇女又生下一个儿子
一名士兵爆炸
在花蕾完全绽放之前
你首先看见光
然后你听见声音
(自然法则从来不变
不像良心的法则)
光
声音
灰尘
鞋子
一位母亲尖叫着摔倒
土壤是一座地下博物馆
这里有死在四个世纪以前的士兵
这里——仅仅四个小时以后
一切分毫不差地重复……这意味着
肯定出了问题
我是永远的哀悼者
用我四条黑纱
我的祖父被一个土耳其人杀了
我的父亲被一个德国人杀了
我的儿子被一个阿塞拜疆人杀了
昨天我女儿生了一个儿子
都被杀了
都被杀了
都被杀了
历史照原样重复自己
选出新巴拉巴[1]的时候到了
我是四声部合唱团
歌咏一篇永恒的哀史
我是处子光滑柔软的女中音
我是新娘的抒情男高音
我是寡妇克制的男中音
我是我患白内障的祖母粗哑的低音
我是永恒的八足虚空
我祖母跪下生出一个儿子
我母亲跪下生出一个儿子
我跪下生出一个儿子
我女儿跪下生出一个儿子
我们的儿子匍匐
起立
并倒毙
海洋需要溺者
我是时间永恒的
舞者
同样的卡巴莱[2]四重奏
同样的八足肌肉链
还有同样的死亡之舞
在枪口的闪光之下
我祖母左膝弯曲并看向右边
我母亲左膝弯曲并看向右边
我左膝弯曲并看向右边
我女儿弯曲她的左膝并看向右边
(我多讨厌这些抄袭的膝盖啊)
我是战争女神
在金属色
血红的
伪装裙子里
以炸弹替代乳房
时间触摸我的乳头
然后跌倒
我会一直在……这不是问题
我只是需要四段悲伤的心绪
而且这里终年都是夏季
春天
春天
为隐蔽伪装的
密探
施涂油礼
像一个暴君
慢慢地
一天天地
开拓边界
忽然
之间
一朵血腥的花
绽放在夜里——
战争
一块金属棋盘
男孩们相撞跌倒
砰然作响
边界
在沥青上
地底下
敌人士兵的骸骨
相拥
是春天了……肌肉的香气
永恒的鼠群狂欢
自世界之始就在
与此同时一群男孩们将向
北边稍稍移动
像野牛然后……消失
时间什么都不怕,除了啮齿目动物
我电视屏幕上的战争
我按下遥控器上的一个按键
战争端到我面前
连同我的咖啡
都到床上
枪声很快被宣传
一款新唇膏的广告
打断
然后又一次
毒气面具在一根钉子上摆动
仿佛一头大象的鼻子
是春时了……然而
血红如一个侵入者
逐渐漫过我的屏幕
那是一个倒下的士兵
不是一个未熟的果子
落在树下
从健朗到腐坏——
看那些树叶
在枝桠上流汗
仿佛他们鏖战了一夜
是夜半了……电视关掉
停止了士兵母亲
刺耳的尖叫
我情愿相信
刚才我看的
是一场电影
而且
现在在后台
那士兵正在
镜子前卸妆
将我的头发拢在一边
我以我新枕上的丝绸
爱抚我的面颊
是春时了……
大地上紫罗兰的季节
有没有一个单词
一声叹息或一点动静
能将战争
立即结束
像高潮前的一个词
忽然停止
做爱?
但在午后
我的电视屏幕上
还是幼儿园
娃娃脸的士兵们
成排紧挨着躺倒
在白单子下
纯洁而与世隔绝
像雪
我叔叔是个伤残老兵
……他每走六步
就会把他的拐杖
感情强烈地
在空中转三次
(他将他的损失变成一场仪式
未曾丢掉他这个得意洋洋的
上校的步态的魅力)
“东北方向……河水下游”
——他能在地图上精确地标出
他左腿的坐标
士兵一动不动,停止呼吸
士兵一动不动,停止呼吸
当金发的医生
进来时
有耶稣复活的承诺
在她眼中
像在女武神
的凝视里
我宁愿身处
中世纪的威尼斯
那时节流行的
是不分场合戴面具
从圣彼得大教堂走到
圣马可广场
赤着脚
并
烧掉战争的
丑像
(有一阵子我像海盗似的旅行
脸上斜戴着黑色眼罩
死亡人数的一半就足以
让我发疯——
如果翻倍,我的心会爆裂)
上帝
还要有多少人被迫在这条街上
爆炸
我们才能称之为“世界末日”?
(为什么这数字在《圣经》里没有?)
我的头会爆发的
如果我不用双掌挤压我的庙宇
我的大脑会在一座喷泉中爆裂——
因为在我的梦里
卡夫卡正在一间小屋里踱步
像平日一样呻吟
愤怒的波德莱尔正在扯碎
万紫千红的恶之花
恰连茨[3]背转身子
向天堂的雕花门上小便
是早晨了……我在我的床上醒来
看见屏幕上一场新的爆炸
士兵和医生是在
做爱吗
还是他们四臂相拥着
横尸在地?
一个严肃的梦
女人们——
如果你们不要战争
就别用艳羡的眼光
盯着士兵
你们会看到他如何抬起
他闪亮的武器
开火
毫不迟疑
仿佛一个寻求注意的孩童
我闭上眼睛,男孩们
正用水枪打仗
当金色的田地在
戈壁开裂的沙砾上摇摆
接下来是马刀舞曲
男孩们在同蝗虫
作战
或者他们在用巨大而多彩的扇子
将它们一个个
逐出
我的英雄在那里——
穆舍格
他袋子里蝗虫最多
从今以后
我的心属于你
抱紧我
在这块你刚拯救了的
麦田里面
让我们做爱直到黎明
附言:
像这种战争死去的情形我有一千种设想
唯一的好消息是……索契
六十六个人
死在了乌克兰
三十个在叙利亚
一名警察拖着
一个士兵的尸体
阿勒颇在火焰中燃烧
唯一没有染血的新闻
来自索契
奥林匹克的冰上战场
双人起舞
争金
他们凌空飞旋
三周
赢了
他们总能赢
当其他所有人在战争中
输掉
从今以后他们是我的英雄——
穿冰鞋的半裸女孩
和男孩
他完美无瑕地在半空中接住
女孩的身躯
将她担在他强壮的肩上
像一份礼物
在掌声中
优雅滑行
但是从前
我的英雄是克利奥帕特拉
连同她的罗马式凉鞋
黑发
覆盖前额的笔直刘海
我不能说我没有梦想过
斜倚在镀金的椅子上
椅子架在我四个
秘密情人的肩上
像一位半神
驱使军队和数千头大象
彼此冲击
我则每晚和胜利者共寝
但那是昨天了——
今天我最新的军事梦
是闪亮光滑的溜冰场
我最新的王是国际象棋的国王
让他们从现在开始打仗
用他们滑稽的王冠
让木头士兵们死去
无血地倒在他们旁边
又一个男人死于加沙的炸弹
和他一起被带走的有十个人
阿勒颇还在燃烧
一名消防员在拖一名士兵的尸体
唯一没有染血的新闻
来自索契
一处逃避和美丽的地方
我最害怕的
是美丽失去意义……
裁判吹响了哨子
他们动了——
三位奥林匹克
神祇
我新的英雄——穿冰鞋的半裸女孩
在中间
像一个阿拉莱[4]那样
我又一次在阿拉斯河的
这一边了
带着我祖母的玩偶
它奇迹般地生还
藏在她的
衬衫下
带着一抹恐惧的凝视
闭口不言
对于我,国界
是一条河——
我的凝视
在到达对岸前沉没
并且
我身无长物,唯有用语言
去舔舐那伤口似的
退潮的河岸
……土地告诉了我一切
我们还在阿拉斯河的这一边
我和我生还的玩偶
它像我母亲一样
是无声讲话的大师
日本的核灾难
一年之后
有放射性的男人
返回
到他被毁坏的
充满放射性鬼魂的城市
那里唯一在工作的东西
是一个红绿灯——
它对于灾难漠不关心
继续变换着颜色
表示着“行”和“停”
尽管这座城市里
没有一个人
除了母牛
它生下一头牛犊(大得异乎寻常)
现在又把牛犊
推离它的乳房(大得异乎寻常)
我不知辐射是否
强化了母牛们的
母性本能——
母亲是在努力将她的孩子推得
远离致死的母乳——
还是相反?——
辐射
在一年后
完全杀死了
母性本能
为弄懂这一点
我阅读这唯一的
男人的目光
他走在废墟之中
安静而矜持——如同上帝本人
他足下的城市
宛若
一艘诺亚方舟
载满了成双成对的
腐坏的动物
我想到了
地球的
人造结局
人
与
本能
这些问题令我彻夜难眠
同我的猫巴勃罗的一次长谈
希腊人建起城堡
摩西爬上西奈山
使徒宣教
殉道者受大苦痛
纳列卡齐[5]同造物主交谈
巴赫拓展宇宙
科米塔斯[6]将犁耕向天国
然而今天又一个饥饿的孩子入睡了
然而又一个樱桃园再次被炸了
然而又一个女子孤身就寝没有爱情……
原来……所有这些都不够啊……巴勃罗
(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你和我都是)
但我已经滑到时间之外
我已经发疯
我只能回应鬼魂
还有从远方飘来的温柔声音
你可记得我关于
海上天堂(假期)
的故事
玛丽连衣裙的颜色?
这里一切都是谎言
巴勃罗
除了船长的诅咒
教教我
怎么在九条命的无爱岁月里
欠伸得如此优雅
并且无怨无悔地
打哈欠
云变成奇怪的红
——你听见了吗?
他们正在叫你……从天堂上
你可曾爱你的邻人
如爱你自己
巴勃罗?
你可曾把另一边脸转过去?
含我进你的口里——
还要,秘密地抚养我
你是我唯一的希望
在你的舌下多好啊
巴勃罗
但愿我可以留在
此处
(胡伟 译)
文学评论:我在寻找词语
“……时间的海洋啊
你能否告诉我
如今死者的影子在何处?”
为了答案,诗人开始了一场对词语的搜寻。这不单是一种雄心,更应当说是“诗人”使命感的一种典型症状——把站在时间之外的福克纳式疯汉,与每一分钟都感知到同一时间流融合的腐蚀性影响的他者并置。由此而生的创造激情让他建构起“反时间”,他的“额头是太阳的箭镞,命令我:/杀死了死亡!”诗人在这道命令和这个使命的意识之间坚持,有一处所在,“那是记忆复活之前的土地,/我的白天和夜晚如最初的神话和传说”,他揭示了语言是一种“联结所有生物的密码”,是一个有权定义万物理论的公式。诗歌,世界通用语。这股激情关乎存在的共通状态——灵感和启示降临的时刻,这时……
“……此时,仿佛能听到来自天宇的声音
而我的舌尖上的词语,正用另一种方式
在这苍穹巨大的门前,开始
为这一片大地上的所有生灵祈福…………”
一段献给语言,而不是献给上帝的祈福。诗句中的急迫感源于对语言的崇敬热爱。同样,急迫感还源自语言广泛性的实现所产生的紧张感;语言的坦率和包容——它的非人格性和开放性。这种特质使得语言仿佛自然界一样对于人类漠不关心、不偏不倚,也导致它对于亲密、同情和人性无能为力。这令诗人发疯,迫使他通过对语言进行同情和人性之爱的基础训练,来驯化它,拆解并重组语言作为诗人广为人知的诱惑大半来自于此,一同产生的还有他对于挖掘新词的痴情。
我要寻找
被埋葬的词
你们知道
它是母腹的水
黑暗中闪光的鱼类
于是,发现“词语”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道路”——道。我是世界的一个榫头,/没有我,宇宙的脊椎会发出/吱呀的声响。对于生就绝对的敏感和感官愉悦的诗人来说,他可以看到“秋天的眼睛是空灵的/尽管有一丝醉意爬过篱笆”,他不会忘记“就是从她那古铜般的脸上/我第一次发现了那片土地的颜色”,他的耳朵能分辨出每一种声音并准确描述,“是少女的裙裾响动/还是坡上的牛羊嚼草”,他会走进夜晚单一的蓝色调,只为同“词语”独处。他还会终夜停留,持续挖掘那确切的“词语”。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从未这么沮丧地意识到我在论述一个译本,而不是诗人的炼字;译者的字斟句酌能在多大程度上同作者更胜一筹的艺术立场相融合呢。译本能否精确地表达出作者在偏好、风格上的逻辑特别是——它们的调性,这决定了一首诗的最终效果。对于中文来讲尤其如此,汉字本身便是同“事物”有直接象形关系的图像,能交还给我们丢失的“沉湎其中”的经验,以及在原始即时性水平上的思考和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译本都会危及“诗意效果”的力量。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意识膨胀、精神干瘪的时代,吉狄马加的放大镜聚焦于人类,因为人类远离上帝和传统,带着原始的兴奋、廉价的笑声,完全被本能引导着去应验将地球崩塌为深谷的宿命,如同博斯笔下的“愚人船”。这荒谬的事实令人要么愤世嫉俗,要么皈依圣灵。吉狄马加所关注的焦点是将灵魂演化之轮倒转回来,还人类以人性,用语言保证人类经验与道德的延续。在全球化(亦即西方化)的时代,吉狄马加的回应是以诗歌暗含着对空虚头脑的禅意唤醒,诗中的概念成为一面镜子,并无内在与外在、真实与虚幻、主体与客体的分别——使外在环境变为“心灵内容”——意识与秩序融合的最前卫的方式。重新体验到,意识是宇宙秩序和蛮荒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含清晰的哲学雄心的生态诗歌。这类诗似乎是通过当今消费主义文学中引人注目的话术来满足读者的怀旧情绪,而当代作家在消费主义文学里的倾向乃是同道德与存在方面的问题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当代作家急于融入全球文学市场,绕开了中国文学传统,采用了诗歌的试验性道路。没有确切的形式上或风格上的面貌——作家不可避免地在荒谬、虚无主义和心理治疗之间陷入困境。作为中国复兴文学(“朦胧文学”、“新浪潮”、“第三代文学”)的代表,吉狄马加选择了自由诗的对话体,避免了对于传统的不屑和极端简化的倾向,从而填补了文学先辈与后辈之间的裂缝。除此之外,没有必要去“玩弄文学”,或者试着装出现代的样子。这些东西,就像达利说的,从中逃脱是不可能的。确确实实,吉狄马加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方法,尤其是在今天,当人类的灵魂和躯体都困在生物学噩梦中被撕裂的时候。当“杯中盛满的只有绝望、痛哭、眼泪和鲜血”,“当饥饿干渴的老人,在灼热的沙漠深处迷失/儿童和妇女在大海上,就只能选择/比生更容易的死的结局和未知”(这让我想起1915年,从土耳其弯刀丛中向着急流逃走的母亲们和女儿们)。诗人对抗这样的现实,作出道德上的决定,不怕被指为陈词滥调,声称“作为人!/我们就必须承担这份罪孽的某一个部分”,后文中充满抒情的捍卫,将遍布弹洞的墙壁比作“夜幕上死寂的星星”。吉狄马加拒绝忽略美、忽略传统和优雅的当代倾向,战争的血手仿佛唯独在这些方面被挫败了。这些诗句并不产生于盲目的思想漫步,更多来自为人的意识。吉狄马加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主张万物都同样有价值并值得关注。这种方式令诗歌和即时经验对一切都敞开了。在这方面,这类诗既可称作生态诗歌,又可称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延续。诗句被赋予的并不是吟唱的欲望,更多的是哭泣的需求。诗人不停找寻着那爆炸性的词语,找寻可以给羞辱大自然的人类以棒喝,将其从致死的昏睡中惊醒的洛尔加式的灵魔之力。有谁知道,诗人为何写作?也许因为在他的喉中,“汉语和彝文都混为一体。”或者,也许因为,“于是我抚摸我的皮肤——/我最美的衣裳/它掀起了古铜色的浪”。或者,“诚然大地并没有因为失去这样一个平凡的女人/感到过真正的颤栗和悲哀”。或者,“因为人已经成为了一切罪恶的来源!”或者,只是因为,“他不能开枪”。事实上,没有必要保持沉默,因为“沉默的时候,时间的车轮,并没有停止”。
词语陷阱、迷宫、文字游戏,或者故弄玄虚,这些全都不在吉狄马加的诗歌工具箱之内。“……我写诗,因为我希望用它留住我们民族情感中最美的色彩,同时又让所有人体会这一切,”作者承认。其坦率一至于此。总的来说,这是又一首属于我自己的诗,带着由过去骄傲和痛苦的回忆、彝族猎人部落的故事、传奇、《诗经》赋予它的权力,被所有戏剧的原点——躯体和呼吸的口头韵律所驱动。通过惠特曼式的诗歌方法——通过它的人类博爱和平等主义的概念——吉狄马加将词语传送到绝对的荒原,使其能够完成令上帝喜悦的工作——去拯救。吉狄马加的诗句不依赖选定的调性(抒情的、修辞的、新闻式的、哲学的、推销的、忏悔的,等等),由于那深沉的脉动而变得容易识别,凭借这脉动他直透存在形而上学的深处。吉狄马加的诗歌之声,带着对自然景色和宇宙秩序的开放意识,采用了“物”的语言。因此,吉狄马加强调语言流是一种能够自我繁殖的机器,具有羊水般的女性特质,他不是在尊敬自然之美的意义上,而是在交织着人类意识同蛮荒世界的、更为极致的诗歌意义上,创造出了生态诗歌。进入一只雪豹的角色,让诗人重新野化他的笔,将语言推入原始的形式、自然的音韵、包含从一座山峰向另一座山峰喊出命令那样的调性和措辞当中。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诗人都向他所处时代的“声音与愤怒”作出反应,向风作出反应,那风正如波德莱尔所陈述的那样,“……用它的双钩杆驱赶着诗人如同驱赶一头犍牛,吆喝着:‘嘿,你这天杀的畜生!卖点力呀!嘿,该死的奴才,继续活下去吧!’”在这种背景下,大风也决定了诗意声音的调性,如果马雅可夫斯基(作者的文学偶像之一)未曾回应革命的创造力,很难说他的诗听起来是否还富有创意。如果时代的风并不向正确的方向吹,那么他的高音声调(仿佛一个水手从一艘船上向另一艘船喊话时通过扩音器放大的声音)还会受到同样的肯定么?如果对哀婉的需求和停顿的方式并未在听众耳中成熟,一切都要从零起点……重新开始吗?
在《我,雪豹》这首诗里,吉狄马加采用了雪豹布满斑点的躯体作为他自我的化身,仿佛他一降生便是出现在猎人枪上十字瞄准线里的豹子,反过来要在山羊群中追踪猎物。这是猎人和猎物之间,通过生与死永恒变化的轮回内的神秘机制而组成的宇宙之舞。诗人的愿望,处在动物意识和人类意识的平行状态之间,希望杀戮罪行不仅在人类良知里,也在动物良知里留下痕迹。以至于雪豹一次次“为了减轻沉重的罪孽/把赎罪的钟声敲响”。
只有在作者玄奥的、道德的和职业的忧虑如此连贯的情况下,读者才得以感到“平等的精神”在作家内心深处振动,作家宁愿同将死的一切一同死去——不管那是一头羚羊、一棵树抑或一只雪豹,诗人——以它们的身份出现——许诺道:
我不会写文字的诗
但我仍然会——用自己的脚趾
在这白雪皑皑的素笺上
为未来的子孙 留下
自己最后的遗言
通过更易于接受的结构和自由诗对话体,诗人,即使在丰富的语汇中,仍能体会隽语或格言般丰富的含义,将广若星汉的同情心定为诗歌抒情中的必要因素。这是悲悯的诗,比喻的运用在这里不是为了效果,而是为了强调人类经验的相似性,为了将人类从唯有自身处在过度而独特的痛苦中的观念里拯救出来。阅读不止一次被记忆中阿赫马托娃的诗句打断:
你和我是痛苦的顶峰。
你和我在这世上永不相逢……
……词语在读者的胸中回响;但不要让这打扰了你,不管怎样,伸长手臂试着触到我——穿过群星和天空。
另一面,诗人从不回避死亡或痛苦。属于被损害客体的吉狄马加式诗歌并不排除被损害而又美丽的可能性,或伤害同时又完整的可能性,他的诗歌之手将一切都重新恢复了一次,选择去填补裂缝——不是用隐形的胶水,而是用金粉的稠密混合物,让断裂线更加清晰可见——仿佛日本大师修补破裂的茶杯。
大体上,所有的诗都可以题为“关于我的一首诗”,史诗英雄连续不断的旅行,“他也许又一次认出了远去已久的时代”,目的是变成他一直以来的样子。追寻是为了认识自己,通过自身的肖像,找到上帝这个失踪已久的双胞胎。不崇敬任何具体的宗教教条或意识形态——祭坛上供奉的是人类,是主题,是存在的高潮。作者的意图在于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破碎的契约,把我们从自大的自我封闭中解放出来,使我们得以率真而即时地栖身于更宽广的世界。吉狄马加寻到了平凡中的奇迹并把它们化为语言——不是作为信徒,而是从一名观察者和见证者的角度,所凭的是沉稳的普鲁斯特式眼光。
诗人已同别人分享过他的旅程,如今正在雪豹的化身伪装下通过他自己的道路,爬过耀眼的雪白登上最高的山峰,“白雪一片清澈/所有的生命都沐浴在纯净的/祥和的光里”,声音带着一篇山地祷文的坚定抵达读者。这雪的引人注目,并不在于它的洁白、柔软、纯洁或寒冷,而在于它所容纳的光,以及由此而生的、到下一个季节时将逐渐融化这雪的温暖。这雪,正如逝去的一切的命运,也正如重生的一切的命运。吉狄马加将这光芒定义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倒影”。这仿佛幻影魔法般的光辉,其中不仅有“一朵玫瑰流淌在空气中的颜色”,还让诗人看见了“柔软的时间”。吉狄马加强调语言是思想的媒介,向着宇宙的四维概念更近一步,视宇宙为活的、正在进行的过程,让周围事物变成思维的内容,“就像一条幻想的河/我们把欢笑和眼泪/撒满/虚无的沙滩”。
吉狄马加像一位史诗般的英雄,带着博尔赫斯式的热情,坚信唯有诗歌才能把黑暗化作光明,他继续寻找词语,那些词语“是祭司梦幻的火/它能召唤逝去的先辈/它能感应万物的灵魂”。诗人恰如一片羽毛,既不顺从于生之规度也不屈服于死之法则,像一根钉子那样坚忍,动作从容不迫,以书法家优雅的精准从他的步伐中提炼诗行——在雪地上留下他应许的痕迹,闪烁而明晰……
比一串盛开的
梅花还要美丽……
2019年1月于洛杉矶
(胡伟 编译)
来源: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
编辑:张家煊
[1] 巴拉巴(Barabbas),基督教《圣经》所载一犹太死囚,在祭司长等人怂恿下,民众要求赦免此人而处死耶稣——译者注
[2] 卡巴莱(cabaret), 有歌舞或滑稽剧表演助兴的餐馆或夜总会,也指此类歌舞或滑稽剧表演。——译者注
[3]叶格依舍·恰连茨(Yeghishe Charents,1897-1937),亚美尼亚诗人,作品有《蓝眼睛的家园》等。——译者注
[4] 作者注:根据亚美尼亚前基督教时代的传说,阿拉莱是嗜好伤口的生物,可以通过舔舐死者伤口使其复活。
[5] 格里戈尔·纳列卡齐(Grigor Narekatsi ,951年-1001年),亚美尼亚诗人、神学家。——译者注
[6] 科米塔斯(1869年-1935年),本名索格霍蒙·索格霍莫尼扬,亚美尼亚神学家、音乐家、作曲家。——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