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文学、封建王朝时期的文学、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学和独立后的文学。优美动人绚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和民歌是缅甸文学最早的形式。它们不仅反映了上古缅甸民族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缅甸民族的性格和爱好。1044年蒲甘王朝建立,上座部佛教在全缅确立主导地位,人们在修塔时往往把施主的名字、行善的内容或人们的祝福和咒语等铭刻在石柱或石碑之上,形成了极负盛名的“蒲甘碑铭文学”。蒲甘时期的文学可称为缅甸古典文学的基石。封建王朝时期佛教文学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不少僧侣作家和宫廷作家,以阿瓦王朝僧侣作家信摩诃蒂拉温达和信摩诃拉达塔拉、东吁王朝军事家兼诗人那信囊、贡榜王朝作家吴邦雅为代表。缅甸近代文学是从1885年英国并吞整个缅甸时开始的。殖民主义统治的建立,破环了佛教文学与宫廷文学的传统。
1904年缅甸律师詹姆斯拉觉根据法国大仲马《基度山伯爵》中某些片断改写成缅甸第一部现代小说《貌迎貌玛梅玛》。它以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题材,与缅甸流传的充满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的“讲道故事”迥然不同。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是这一时期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文艺的先锋。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作家队伍扩大,先后涌现的著名作家有吴腊、列蒂班蒂达吴貌基、比莫宁、摩诃瑞、瑞林勇、达贡钦钦礼、德钦巴当等人。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了人们反帝、反殖、要求自由、民主、独立的愿望。1930年“我缅人协会”(即“德钦党”)成立,号召热爱祖国,提倡本国的文字,尊重本国的语言,民族独立运动的激流席卷了文学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占领缅甸,文艺界遭到迫害。1948年缅甸获得独立以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60年代,缅甸作家协会的作家们主张进一步改革文风,提倡用口语体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