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自公元966年梅什科一世建国到现在1000多年,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它的历史上,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哥白尼、肖邦和居里夫人这样的世界文化和科学领域的伟人之外,其文学在西方乃至世界也占很重要的地位。
波兰文学史上各个时期的划分和欧洲别的国家文学史时期的划分是一样的,即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至今的文学。波兰开国以来就接受了罗马天主教信仰,在波兰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基督教的各种派别甚至民间的派别,并没有受到天主教会的歧视。所以波兰文学在它的早期,除了具有天主教信仰的诗歌作品之外,也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和以诗体写成的编年史和墓志铭作品,大都歌颂为波兰的兴盛作过巨大贡献或者抗击来犯之敌维护了波兰独立的国王的历史功绩。
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在欧洲,原是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神权的伟大斗争,也是一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艺的运动。波兰这时期的代表诗人扬·科哈诺夫斯基和米科瓦伊·雷伊的作品反映世俗生活的题材十分广泛。这些诗人热切希望波兰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他们的作品也揭露了一些基督教的主教和神甫借祈祷骗人钱财和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波兰启蒙运动出现在18世纪下半叶,深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等的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影响。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的作品形式多样,大都揭露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不尽职守和天主教神甫的愚味、伪善,指出教会是封建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表现了波兰的启蒙运动民主思想已接近于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和欧洲的民主运动促使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波兰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和这一时期的波兰民族解放斗争有密切的联系。波兰浪漫主义诗人以亚当·密茨凯维奇、尤利乌斯·斯沃瓦茨基、齐格蒙特·克拉辛斯基和齐普里扬·诺尔维德为主要代表。波兰19世纪下半叶,仍在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统治下,但是三个占领区特别是被沙俄占领的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各种新的矛盾又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如果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就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其代表作家有亨利克·显克维奇、波列斯瓦夫·普鲁斯、爱丽查·奥热什科娃和玛丽娅·科诺普尼茨卡。
波兰20世纪文学的发展比较复杂。1918年,由于普鲁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波兰在经历了120多年被瓜分的历史后,终于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但是独立后的波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依然尖锐复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又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战后在1945年,成了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文学这一时期在小说创作方面,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瓦迪斯瓦夫·莱蒙特的《福地》以19世纪80年代波兰工业城市罗兹的工业经济的发展为背景,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尔虞我诈的阶级本性。他的长篇名著《农民》和玛丽亚·东布罗夫斯卡的《黑夜与白昼》以及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的《名望与光荣》都是史诗式的文学作品,是波兰20世纪文学的经典。在波兰现代小说的创作中,同样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波兰20世纪和本世纪初的诗歌和戏剧创作的情况都非常复杂,在诗人中,重要的有扬·卡斯普鲁维奇、卡齐米日·普热尔瓦·泰特马耶尔、莱奥波尔德·斯塔夫、波列斯瓦夫·列希米扬、尤利扬·杜维姆、布鲁诺·雅显斯基、弗瓦迪斯瓦夫·布罗涅夫斯基、尤利扬·普日博希、塔杜施·鲁热维奇、兹比格涅夫·赫贝特、切斯瓦夫·米沃什、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耶日·哈拉塞姆维奇、斯坦尼斯瓦夫·巴兰恰克、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和爱娃·李普斯卡等,他们被认为是波兰20世纪诗歌如象征派、表现主义、“斯卡曼德尔”、未来主义派、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当代派”、新古典派、新浪潮派和地铁里的诗等众多流派的代表诗人,其中有的也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这些诗人中,在世界各国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分别于1980年和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切斯瓦夫·米沃什和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但是波兰国内,则极力推荐塔杜施·鲁热维奇获此殊荣,他们认为鲁热维奇的诗歌更广泛地反映了波兰的现实生活,以质朴的日常生活的语言真实反映人心灵中的喜怒哀乐,表现了对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炽热的爱,诗人自己也认为“诗歌没有爱就没有生命”。在形式上,诗人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和艺术典故,或者采取以景移情、情景交融以及拟人化和拟物化的描写,赋予其作品浓郁的诗情画意,使读者欣赏到其中艺术的美,感受到其中的至真至理。另外,鲁热维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也是波兰战后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和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2019年10月,瑞典学院将2018年的文学奖授予了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