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篇小说集《三个黎明》(Tre volte all’alba,2012)中,巴里科借助主人公之口说道:“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要寻找那束光。”它可以照亮忽明忽暗的人生,也能够给未来一个希望。人类寻找这束救赎之光的脚步从来不会停歇,但走过很长一段人生之路的人们,可能会感觉到倦怠与乏力,甚至逐渐失去信心。相反,在那些年轻的心中,这种寻找的愿望会显得更加迫切与强烈。
年轻的倔强
2022年Netflix最受欢迎影片中排名第3的《万物救赎》的导演说:“我们有能力走出痛苦,甚至会变得更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未来仍然存在着希望。”这部讲述17岁青年达尼埃尔在诊所接受7天一个疗程的“强制精神治疗”(TSO)经历的影片,改编自获得2020年斯特雷加青年奖的同名小说。作家达尼埃尔·门卡雷利(Daniele Mencarelli)以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了三部曲,通过倒叙的方式讲述青年达尼埃尔的故事。从时间上来讲,最后出版的《永远回归》(Sempre tornare,2021)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在1991年的仲夏节,17岁的他出于焦虑、羞耻和罪恶感离开正在度假的朋友,身无分文地踏上回家之路,勇敢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承受失去的痛苦,在勇往直前中成长与成熟,在经历各种考验之后完成自身的救赎;第二部是前面提到的《万物救赎》(Tutto chiede salvezza,2020),那个在精神病诊所里挣扎,继而“破茧而出”的青年;最后一部是《目光之家》(La casa degli sguardi,2018),讲述一个更加成熟和逐渐成长为诗人的达尼埃尔。门卡雷利的三部曲讲述了一个如何从男孩,经历深刻而激烈的个人危机,而后归于平静与思考,最终成长为男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何会出现那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如何与萍水相逢的人们共处,以及如何在最艰难时刻也不放弃希望。主人公达尼埃尔讲述了17岁少年们经历的痛苦,他在1991年寻找自己的身份,生活在2021年的许多同龄人也是一样。不过,这个三部曲更适合那些早已离开青春期,但仍在徘徊和寻找一种深刻意义、答案和安慰的人们。小说以超人的敏感度,讲述了一种非常不完美的人性,受尽磨难,却拥有令人感动的尊严与顽强。
在2022年的意大利文学作品当中,普遍存在着当代人对于生存的忧虑与彷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决离。这种决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工作机会的贫乏、国内社会的动荡、婚姻生活的窘境、对于往昔的留恋与回归……无论原因如何,目的都是要摆脱现实中的窘境,寻求那束救赎之光。这种寻求救赎的迫切需求和勇气,往往来自那些年轻人。从父辈那里,他们仅仅继承到对于命运的忧虑与生活的压力,却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支撑。即使是那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有时候都会觉得已经衰老,因为严酷的现实令他们感到如此的无能为力。所幸的是,他们却并没有停止抗争。例如2022年获得斯特雷加文学奖的作品《背井离乡》(Spatriati,2021),以及在内容和作者经历方面非常相似的《流浪》(Randagi,2021),都描述了当代意大利年轻人离开自己出生的小镇,到更大的城市,甚至是国外去寻求出路的故事,即使那里的生活也很艰辛与痛苦,甚至导致了他们在未来的回归。在获得2022年斯特雷加青年奖、同时也是讲述自己青少年经历的小说《纯属虚构》(Niente di vero,2022)中,虽然主人公没有像前面两位男作家那样背井离乡,但同样是在寻找救赎。少年时期,她和哥哥一起被关在分隔成无数蜂房似的小空间里面,只能从同样被分割成很多小格子的窗户,与楼下游戏的小朋友来一场想象中的“捉迷藏”,长大后又随时会被无处不及的母亲弗朗切斯卡的电话追随而显得无处遁形。即使才华横溢,还是要受到早年成名的哥哥的某种压制。作品中,家庭生活中那些寂寥甚至心酸的细节被作者放大,但机智而又风趣的语言,以及不时表现出的辛辣与反讽,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那种心酸与悲惨,让读者得到喘息,同时感受到女作家性格中的倔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甚至有很多看似出格的表现:百无禁忌的语汇,特立独行或玩世不恭的性格,生存选择上面的随意性,性取向上面的模棱两可,其实都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安东尼奥·曼奇尼(Antonio Manzini)的小说《杂草》(La mala erba,2022),讲述的是一个隐藏在拉齐奥和阿布鲁佐之间亚平宁山脉的300名居民小镇的故事。那里的人们都过着狭窄而又窒息、孤独而又无望的生活,这仿佛就是命运给予他们的唯一可能,甚至17岁的萨曼莎也不能幸免。这不仅仅是一个小镇的生活,而是反映了整个意大利的各种问题:危机与困难,不公正,破碎的真相,而且仿佛没有救赎的可能。萨曼莎只是这种生活的一个代表:17岁,发现怀孕后被抛弃,被迫嫁给最有钱而且决定着所有人命运的贝雷先生的傻儿子。母亲很可憎,唯一依恋的父亲善良却软弱,暴躁和孤独,而且始终因为交不起房租都受到贝雷先生的要挟。即使变得富有,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萨曼莎也没有放弃报复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在她的房间里,挂着那张长发、黄眼睛,身材吓人还长着爪子的狼女海报。萨曼莎看着她,明白可以像她一样,这是摆脱日益恶化的局面和解决所有这些痛苦的唯一方法。于是,小镇上接连发生了一系列的离奇事件,甚至是命案。在这场寻求救赎的斗争中,父辈同样无法施以援手,年轻的萨曼莎只能以自己的方法复仇。作品促使我们思考是否存在着正义,是否有可能战胜那种压抑着我们的边缘化而又封闭的小镇生活,而这种氛围同样是个人存在和孤独的写照;更重要的,复仇是不是获得公正的唯一手段。
罗贝尔托·萨维亚诺(Roberto Saviano)的最新作品《纯净的心》(Cuore Puro,2022),同样讲述着一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故事。作者曾经借助《克莫拉》(Gomorra,2006)一书,通过详实的证据揭露那不勒斯黑暗势力的罪行,但也因此从24岁开始只能在警察的保护下生活。在这本新作当中,萨维亚诺的目光依然没有离开那块令他心痛的故土:足球已经深入到当地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当中,但也因此被黑暗势力把持,并用来达到他们罪恶的目的。尽管如此,那些“足球小将”同样是为了生存而无法摆脱恶人的控制,故事也以不幸告终,但年轻人们那颗“纯净的心”,就是人性中的光辉和希望。作家以无限的悲悯,描述自己熟悉的街道和发生在那里的故事,那不勒斯人对于足球的痴迷,与强大而又无处不在的黑手党的抗争。虽然抗争的力量显得如此微弱,但那颗未泯的良心,就是照亮未来的那束光。
2022年坎皮埃罗(Campiello)文学奖青年奖得主贝尔纳尔多·扎诺尼(Bernardo Zannoni)的作品《我那些愚蠢的意愿》(I miei stupidi intenti,2021)是一部以森林为背景的小说。主人公是名叫阿奇(Archy)的小貂,角色全部都是动物,发生的却是和人类世界一样残酷的事件:消灭弱者、嫉妒、奴役、剥削、欺骗。少年时期的阿奇从树上摔下来跛了脚,被母亲以一只半母鸡的价格卖给了高利贷狐狸所罗门。经历最初阶段的考验之后,阿奇获得了主人的信任,从仆人变成学徒,还跟着主人学会了读书和写字。最初看上去狡猾而又残忍的老狐狸,逐渐向小貂袒露出他由于衰老而日渐柔软的内心,最后把饱含愧疚和悔悟的自传留给了他。所罗门死后,阿奇与一只美丽的小黄鼠狼相爱并结合,然而冬天、饥饿,以及所罗门的宿敌,永远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阿奇也学着所罗门的样子,书写自己非常故事化的传记。幼年的时候,即使饥饿难耐,小貂阿奇也没有残忍地杀害自己孱弱的兄弟;但为了生存,他在狐狸的教导下逐渐学得残忍与狡猾。尽管如此,老狐狸的自传充满了对以往过错的悔恨,在它身边长大的阿奇把神圣的文字继承下来,并连同自己的良知和传记一起,传给了一只碰巧结识的温顺的豪猪。《我那些愚蠢的意愿》是一部关于文字的小说。主人公所生活的森林与人类世界一样邪恶,温情与光亮往往转瞬即逝。然而,生命仿佛借助文字而获得新生,因为“书写可以给我们一种幻想,那就是有些事情会比我们更加持久。”
成熟的思考
Sellerio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已故作家德烈亚·卡米勒里(1925-2019)的小说集《萨穆埃尔个人的战争》(La guerra privata di Samuele e altre storie di Vigàta,2022)同样把我们带回童年的回忆。其中收录了六篇发生在西西里小镇维加塔的故事,《证据》和《萨穆埃尔个人的战争》两篇小说从未发表,另外几篇则是发表于此前不同时期。这些小故事明显带有历史与作家记忆的痕迹,几乎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像狗一样生活的可怜男人,在亮如白昼的月光下,才突然支棱起来,发出如狗一般的嚎叫。妻子在旁边说:“发泄吧,我的丈夫,然后回来睡觉。”生活在法西斯时期的犹太男孩,在受到学校某些教师羞辱的情况下,与擅长乔装改扮成法西斯的父亲配合,给予那些教师应得的教训。还有那个始终被误解的可怜人米凯莱,报纸上把他描述成为“颠覆者,麻烦制造者,煽动者”,后来米凯莱在前线阵亡,并因此获得了无名战士墓。尽管如此,一个记者还是在报纸上写道:“我们本希望今天能看到像米歇尔·斯帕拉西诺这样的叛徒、懦夫和逃兵,以便迫使他们跪在神圣的圣地前……”正如书中所写到的:“生活就如同暗流,今天把一缕海藻送到岸边,明天又会收回去。现在送给你一个巨大的礼物,谁又知道它会把什么带走?”小说用儿童的视角来描写发生在那个沉重年代的故事。西西里方言的使用,又自然而然地将那些古老而又苦痛的智慧加入作品当中,在悲剧中融合了幽默诙谐的喜剧成分,却并不因为过多的戏剧性而使作品失于浅薄。此外,古老的智慧和暮年的感悟,都没有遮蔽童年记忆中闪烁的对于希望和救赎的笃信。
弗兰克·科尔戴利(Franco Cordelli)的最新作品《道48》(Tao 48,2022),也是一部献给一座城市(罗马)和一个青年(作者本人)的书,是借助回忆重建生命最初几年的时光。那时有母亲,有爱情,有激情和戏剧。他仿佛始终是那个眺望窗外的学生,带着一种仿佛有意为之的“漫不经心”,写下那些不吐不快的事件,然后摆脱它们的纠缠。故事中也有女性,但她们与男性的关系都是点到为止,虽然风情万种,但永远保持着一段距离。通过对记忆和直接经验的过滤,城市里的那些具名出现的街区的轮廓逐渐成形。作家穿过那些街巷,爬上那些楼梯,进入那些宫殿,在这次漫长的“罗马漫步”中与当时20-40岁的青年重逢,在故事曾经发生的街巷中重温历史。虽然不是所有事件的主人公都有名有姓,但又能感觉到他与人物的距离。他们都属于那样的一个年代,感觉自己是“出生和生活在罗马,讲着意大利语的欧洲人”,内心平和而又坚定。
皮埃尔弗兰切斯科·迪利贝尔托(Pierfrancesco Diliberto)的小说《一个可怜白痴绝望的恋爱之旅》(La disperata ricerca d’amore di un povero idiota,2022),读起来稍显轻松。故事发生在伦敦,是一个“爱情流浪汉”的搞笑题材。在四十岁生日前夕,阿图罗突然意识到自己依旧孑然一身。与老同学赞伯尼的相遇,仿佛是一个命中注定的安排。这位同学正在开发一款能够帮助单身汉找到灵魂伴侣的应用程序,于是阿图罗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该应用程序向他透露,他有七个灵魂伴侣,分散在意大利和世界各地。根据计算和比较,这些都是他的理想女人,未来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于是,阿图罗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旅程,但这些旅行也充满了尴尬和疑虑。最终他更加了解自己,也明白了真正的灵魂伴侣的含义。作品充满睿智与批判,也饱含着温情。漫长的旅程使他明白,我们不是在寻找什么,而是在寻找某个人,也就是我们自己。这个可怜的白痴意识到,爱并不意味着完美,而是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许多组合中进行选择。爱情不是数学公式,你无法通过计算坠入爱河,但真正的灵魂伴侣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历史的见证
安东尼奥·斯库拉提(Antonio Scurati)《M.欧洲的最后几日》(M. Gli ultimi giorni dell’Europa,2022)讲述的是1938-1940年间那个黑暗的历史时期:种族法案的颁布,与纳粹德国之间邪恶而又疯狂的联盟,墨索里尼的机会主义,法西斯党步履蹒跚的前进,而那时的意大利越来越跌入欧洲的深渊。6月10日那个决定性的下午,法西斯政权的独裁者在黄昏宣布,向西方和欧洲的富豪民主国家宣战,从而标志着意大利揭开了历史上新的血腥篇章。小说敦促我们思考为什么会爆发战争,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危机。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我们都是由某些人控制的棋盘上面的棋子。一旦战争爆发,这些棋子被移动,就不会有真正的战胜者,而是很多的受害者和大量的死亡。安东尼奥·斯库拉提已经完成的三卷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聚焦独裁者墨索里尼这个形象,思考他在个性上面的巨大复杂性,还有围绕在他周围之间的政治与情感关系。作品将历史调查与叙述、散文与小说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且使用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机密文件、日记页、私人信件、警方报告和新闻稿。他通过清晰的事实和公正的叙述还原历史,读者从中已经可以感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还有些史无前例的血雨腥风,进而借助历史舞台上每个特定演员的观点,对整个国家的历史进行反思,进而达到觉醒。
保罗·乔尔达诺的新书《塔斯马尼亚》(Tasmania,2022),更像是作者本人的一本日记,是一个真诚的男人在讲述气候危机、可持续性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原子弹、长崎上空的乌云、四十岁这一代人生存的不适以及身为人夫的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解码当今世界的工具。作家始终在娓娓道来,同时又使你感觉到他的那种情绪潜入了你的内心,然后在里面游动。乔尔达诺为读者描绘出最近几年人类社会生活的图景。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把我们最近几年的生活都囊括其中,尤其是大流行病和欧洲的战争,以及令我们无法找到投资来开展业务,一切都使我们的浪漫主义以及可以构筑梦想的那些美好念头荡然无存。《塔斯马尼亚》中叙述的一切都是不连贯的,但它们又都是同一个故事的一部分,那就是作者和我们的生活。尽管作品中的人名和发生的故事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但很明显是一部非常接近自传体的书。与气候专家诺威利之间的关系,与洛伦扎的夫妻生活,以及关于原子弹的一篇随笔报道,构成了作者在城市、人和思想之间的三段漫步。看似简单甚至并不连贯的情节,却紧扣时代的一系列现实而又紧迫的主题。从风格上来讲,乔尔达诺使用的语言平缓而又流畅,但丝毫不宽容。书里所有的人物,包括主人公本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令人反感。这其中的原因,肯定不是乔尔达诺只认识令人反感的人,而更有可能是反映了与之互动的那些人内心情绪的反映:暴躁、排斥、反叛而又冷冰冰。在全书的结尾,乔尔达诺写道:“我书写所有令我哭泣的东西。”作家不仅仅凭借敏锐的直觉,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及其根源,而且用他看似不经意的笔触,用文字将这些事情描述出来。文学虽然无法为我们提供解决这些危机的方法,但可以使我们摆脱生存压力给我们造成的麻木,并且在痛定思痛中觉醒,思考何为自己的救赎之路。
就像小说《纯净的心》封面上所显示的那样:人生总有光明和黑暗两个区域。即使有的时候你站在阴影里,也要相信那束光的存在,并且鼓起勇气去寻找它。当代文学越来越直面现实中的问题。它不再为读者提供用来逃遁的虚构世界,而是迫使他们在文学中思考,进而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那束救赎的光。
来源:《文艺报》
作者:
在中篇小说集《三个黎明》(Tre volte all’alba,2012)中,巴里科借助主人公之口说道:“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要寻找那束光。”它可以照亮忽明忽暗的人生,也能够给未来一个希望。人类寻找这束救赎之光的脚步从来不会停歇,但走过很长一段人生之路的人们,可能会感觉到倦怠与乏力,甚至逐渐失去信心。相反,在那些年轻的心中,这种寻找的愿望会显得更加迫切与强烈。
年轻的倔强
2022年Netflix最受欢迎影片中排名第3的《万物救赎》的导演说:“我们有能力走出痛苦,甚至会变得更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未来仍然存在着希望。”这部讲述17岁青年达尼埃尔在诊所接受7天一个疗程的“强制精神治疗”(TSO)经历的影片,改编自获得2020年斯特雷加青年奖的同名小说。作家达尼埃尔·门卡雷利(Daniele Mencarelli)以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了三部曲,通过倒叙的方式讲述青年达尼埃尔的故事。从时间上来讲,最后出版的《永远回归》(Sempre tornare,2021)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在1991年的仲夏节,17岁的他出于焦虑、羞耻和罪恶感离开正在度假的朋友,身无分文地踏上回家之路,勇敢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承受失去的痛苦,在勇往直前中成长与成熟,在经历各种考验之后完成自身的救赎;第二部是前面提到的《万物救赎》(Tutto chiede salvezza,2020),那个在精神病诊所里挣扎,继而“破茧而出”的青年;最后一部是《目光之家》(La casa degli sguardi,2018),讲述一个更加成熟和逐渐成长为诗人的达尼埃尔。门卡雷利的三部曲讲述了一个如何从男孩,经历深刻而激烈的个人危机,而后归于平静与思考,最终成长为男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何会出现那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如何与萍水相逢的人们共处,以及如何在最艰难时刻也不放弃希望。主人公达尼埃尔讲述了17岁少年们经历的痛苦,他在1991年寻找自己的身份,生活在2021年的许多同龄人也是一样。不过,这个三部曲更适合那些早已离开青春期,但仍在徘徊和寻找一种深刻意义、答案和安慰的人们。小说以超人的敏感度,讲述了一种非常不完美的人性,受尽磨难,却拥有令人感动的尊严与顽强。
在2022年的意大利文学作品当中,普遍存在着当代人对于生存的忧虑与彷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决离。这种决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工作机会的贫乏、国内社会的动荡、婚姻生活的窘境、对于往昔的留恋与回归……无论原因如何,目的都是要摆脱现实中的窘境,寻求那束救赎之光。这种寻求救赎的迫切需求和勇气,往往来自那些年轻人。从父辈那里,他们仅仅继承到对于命运的忧虑与生活的压力,却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支撑。即使是那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有时候都会觉得已经衰老,因为严酷的现实令他们感到如此的无能为力。所幸的是,他们却并没有停止抗争。例如2022年获得斯特雷加文学奖的作品《背井离乡》(Spatriati,2021),以及在内容和作者经历方面非常相似的《流浪》(Randagi,2021),都描述了当代意大利年轻人离开自己出生的小镇,到更大的城市,甚至是国外去寻求出路的故事,即使那里的生活也很艰辛与痛苦,甚至导致了他们在未来的回归。在获得2022年斯特雷加青年奖、同时也是讲述自己青少年经历的小说《纯属虚构》(Niente di vero,2022)中,虽然主人公没有像前面两位男作家那样背井离乡,但同样是在寻找救赎。少年时期,她和哥哥一起被关在分隔成无数蜂房似的小空间里面,只能从同样被分割成很多小格子的窗户,与楼下游戏的小朋友来一场想象中的“捉迷藏”,长大后又随时会被无处不及的母亲弗朗切斯卡的电话追随而显得无处遁形。即使才华横溢,还是要受到早年成名的哥哥的某种压制。作品中,家庭生活中那些寂寥甚至心酸的细节被作者放大,但机智而又风趣的语言,以及不时表现出的辛辣与反讽,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那种心酸与悲惨,让读者得到喘息,同时感受到女作家性格中的倔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甚至有很多看似出格的表现:百无禁忌的语汇,特立独行或玩世不恭的性格,生存选择上面的随意性,性取向上面的模棱两可,其实都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安东尼奥·曼奇尼(Antonio Manzini)的小说《杂草》(La mala erba,2022),讲述的是一个隐藏在拉齐奥和阿布鲁佐之间亚平宁山脉的300名居民小镇的故事。那里的人们都过着狭窄而又窒息、孤独而又无望的生活,这仿佛就是命运给予他们的唯一可能,甚至17岁的萨曼莎也不能幸免。这不仅仅是一个小镇的生活,而是反映了整个意大利的各种问题:危机与困难,不公正,破碎的真相,而且仿佛没有救赎的可能。萨曼莎只是这种生活的一个代表:17岁,发现怀孕后被抛弃,被迫嫁给最有钱而且决定着所有人命运的贝雷先生的傻儿子。母亲很可憎,唯一依恋的父亲善良却软弱,暴躁和孤独,而且始终因为交不起房租都受到贝雷先生的要挟。即使变得富有,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萨曼莎也没有放弃报复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在她的房间里,挂着那张长发、黄眼睛,身材吓人还长着爪子的狼女海报。萨曼莎看着她,明白可以像她一样,这是摆脱日益恶化的局面和解决所有这些痛苦的唯一方法。于是,小镇上接连发生了一系列的离奇事件,甚至是命案。在这场寻求救赎的斗争中,父辈同样无法施以援手,年轻的萨曼莎只能以自己的方法复仇。作品促使我们思考是否存在着正义,是否有可能战胜那种压抑着我们的边缘化而又封闭的小镇生活,而这种氛围同样是个人存在和孤独的写照;更重要的,复仇是不是获得公正的唯一手段。
罗贝尔托·萨维亚诺(Roberto Saviano)的最新作品《纯净的心》(Cuore Puro,2022),同样讲述着一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故事。作者曾经借助《克莫拉》(Gomorra,2006)一书,通过详实的证据揭露那不勒斯黑暗势力的罪行,但也因此从24岁开始只能在警察的保护下生活。在这本新作当中,萨维亚诺的目光依然没有离开那块令他心痛的故土:足球已经深入到当地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当中,但也因此被黑暗势力把持,并用来达到他们罪恶的目的。尽管如此,那些“足球小将”同样是为了生存而无法摆脱恶人的控制,故事也以不幸告终,但年轻人们那颗“纯净的心”,就是人性中的光辉和希望。作家以无限的悲悯,描述自己熟悉的街道和发生在那里的故事,那不勒斯人对于足球的痴迷,与强大而又无处不在的黑手党的抗争。虽然抗争的力量显得如此微弱,但那颗未泯的良心,就是照亮未来的那束光。
2022年坎皮埃罗(Campiello)文学奖青年奖得主贝尔纳尔多·扎诺尼(Bernardo Zannoni)的作品《我那些愚蠢的意愿》(I miei stupidi intenti,2021)是一部以森林为背景的小说。主人公是名叫阿奇(Archy)的小貂,角色全部都是动物,发生的却是和人类世界一样残酷的事件:消灭弱者、嫉妒、奴役、剥削、欺骗。少年时期的阿奇从树上摔下来跛了脚,被母亲以一只半母鸡的价格卖给了高利贷狐狸所罗门。经历最初阶段的考验之后,阿奇获得了主人的信任,从仆人变成学徒,还跟着主人学会了读书和写字。最初看上去狡猾而又残忍的老狐狸,逐渐向小貂袒露出他由于衰老而日渐柔软的内心,最后把饱含愧疚和悔悟的自传留给了他。所罗门死后,阿奇与一只美丽的小黄鼠狼相爱并结合,然而冬天、饥饿,以及所罗门的宿敌,永远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阿奇也学着所罗门的样子,书写自己非常故事化的传记。幼年的时候,即使饥饿难耐,小貂阿奇也没有残忍地杀害自己孱弱的兄弟;但为了生存,他在狐狸的教导下逐渐学得残忍与狡猾。尽管如此,老狐狸的自传充满了对以往过错的悔恨,在它身边长大的阿奇把神圣的文字继承下来,并连同自己的良知和传记一起,传给了一只碰巧结识的温顺的豪猪。《我那些愚蠢的意愿》是一部关于文字的小说。主人公所生活的森林与人类世界一样邪恶,温情与光亮往往转瞬即逝。然而,生命仿佛借助文字而获得新生,因为“书写可以给我们一种幻想,那就是有些事情会比我们更加持久。”
成熟的思考
Sellerio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已故作家德烈亚·卡米勒里(1925-2019)的小说集《萨穆埃尔个人的战争》(La guerra privata di Samuele e altre storie di Vigàta,2022)同样把我们带回童年的回忆。其中收录了六篇发生在西西里小镇维加塔的故事,《证据》和《萨穆埃尔个人的战争》两篇小说从未发表,另外几篇则是发表于此前不同时期。这些小故事明显带有历史与作家记忆的痕迹,几乎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像狗一样生活的可怜男人,在亮如白昼的月光下,才突然支棱起来,发出如狗一般的嚎叫。妻子在旁边说:“发泄吧,我的丈夫,然后回来睡觉。”生活在法西斯时期的犹太男孩,在受到学校某些教师羞辱的情况下,与擅长乔装改扮成法西斯的父亲配合,给予那些教师应得的教训。还有那个始终被误解的可怜人米凯莱,报纸上把他描述成为“颠覆者,麻烦制造者,煽动者”,后来米凯莱在前线阵亡,并因此获得了无名战士墓。尽管如此,一个记者还是在报纸上写道:“我们本希望今天能看到像米歇尔·斯帕拉西诺这样的叛徒、懦夫和逃兵,以便迫使他们跪在神圣的圣地前……”正如书中所写到的:“生活就如同暗流,今天把一缕海藻送到岸边,明天又会收回去。现在送给你一个巨大的礼物,谁又知道它会把什么带走?”小说用儿童的视角来描写发生在那个沉重年代的故事。西西里方言的使用,又自然而然地将那些古老而又苦痛的智慧加入作品当中,在悲剧中融合了幽默诙谐的喜剧成分,却并不因为过多的戏剧性而使作品失于浅薄。此外,古老的智慧和暮年的感悟,都没有遮蔽童年记忆中闪烁的对于希望和救赎的笃信。
弗兰克·科尔戴利(Franco Cordelli)的最新作品《道48》(Tao 48,2022),也是一部献给一座城市(罗马)和一个青年(作者本人)的书,是借助回忆重建生命最初几年的时光。那时有母亲,有爱情,有激情和戏剧。他仿佛始终是那个眺望窗外的学生,带着一种仿佛有意为之的“漫不经心”,写下那些不吐不快的事件,然后摆脱它们的纠缠。故事中也有女性,但她们与男性的关系都是点到为止,虽然风情万种,但永远保持着一段距离。通过对记忆和直接经验的过滤,城市里的那些具名出现的街区的轮廓逐渐成形。作家穿过那些街巷,爬上那些楼梯,进入那些宫殿,在这次漫长的“罗马漫步”中与当时20-40岁的青年重逢,在故事曾经发生的街巷中重温历史。虽然不是所有事件的主人公都有名有姓,但又能感觉到他与人物的距离。他们都属于那样的一个年代,感觉自己是“出生和生活在罗马,讲着意大利语的欧洲人”,内心平和而又坚定。
皮埃尔弗兰切斯科·迪利贝尔托(Pierfrancesco Diliberto)的小说《一个可怜白痴绝望的恋爱之旅》(La disperata ricerca d’amore di un povero idiota,2022),读起来稍显轻松。故事发生在伦敦,是一个“爱情流浪汉”的搞笑题材。在四十岁生日前夕,阿图罗突然意识到自己依旧孑然一身。与老同学赞伯尼的相遇,仿佛是一个命中注定的安排。这位同学正在开发一款能够帮助单身汉找到灵魂伴侣的应用程序,于是阿图罗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该应用程序向他透露,他有七个灵魂伴侣,分散在意大利和世界各地。根据计算和比较,这些都是他的理想女人,未来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于是,阿图罗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旅程,但这些旅行也充满了尴尬和疑虑。最终他更加了解自己,也明白了真正的灵魂伴侣的含义。作品充满睿智与批判,也饱含着温情。漫长的旅程使他明白,我们不是在寻找什么,而是在寻找某个人,也就是我们自己。这个可怜的白痴意识到,爱并不意味着完美,而是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许多组合中进行选择。爱情不是数学公式,你无法通过计算坠入爱河,但真正的灵魂伴侣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历史的见证
安东尼奥·斯库拉提(Antonio Scurati)《M.欧洲的最后几日》(M. Gli ultimi giorni dell’Europa,2022)讲述的是1938-1940年间那个黑暗的历史时期:种族法案的颁布,与纳粹德国之间邪恶而又疯狂的联盟,墨索里尼的机会主义,法西斯党步履蹒跚的前进,而那时的意大利越来越跌入欧洲的深渊。6月10日那个决定性的下午,法西斯政权的独裁者在黄昏宣布,向西方和欧洲的富豪民主国家宣战,从而标志着意大利揭开了历史上新的血腥篇章。小说敦促我们思考为什么会爆发战争,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危机。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我们都是由某些人控制的棋盘上面的棋子。一旦战争爆发,这些棋子被移动,就不会有真正的战胜者,而是很多的受害者和大量的死亡。安东尼奥·斯库拉提已经完成的三卷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聚焦独裁者墨索里尼这个形象,思考他在个性上面的巨大复杂性,还有围绕在他周围之间的政治与情感关系。作品将历史调查与叙述、散文与小说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且使用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机密文件、日记页、私人信件、警方报告和新闻稿。他通过清晰的事实和公正的叙述还原历史,读者从中已经可以感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还有些史无前例的血雨腥风,进而借助历史舞台上每个特定演员的观点,对整个国家的历史进行反思,进而达到觉醒。
保罗·乔尔达诺的新书《塔斯马尼亚》(Tasmania,2022),更像是作者本人的一本日记,是一个真诚的男人在讲述气候危机、可持续性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原子弹、长崎上空的乌云、四十岁这一代人生存的不适以及身为人夫的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解码当今世界的工具。作家始终在娓娓道来,同时又使你感觉到他的那种情绪潜入了你的内心,然后在里面游动。乔尔达诺为读者描绘出最近几年人类社会生活的图景。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把我们最近几年的生活都囊括其中,尤其是大流行病和欧洲的战争,以及令我们无法找到投资来开展业务,一切都使我们的浪漫主义以及可以构筑梦想的那些美好念头荡然无存。《塔斯马尼亚》中叙述的一切都是不连贯的,但它们又都是同一个故事的一部分,那就是作者和我们的生活。尽管作品中的人名和发生的故事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但很明显是一部非常接近自传体的书。与气候专家诺威利之间的关系,与洛伦扎的夫妻生活,以及关于原子弹的一篇随笔报道,构成了作者在城市、人和思想之间的三段漫步。看似简单甚至并不连贯的情节,却紧扣时代的一系列现实而又紧迫的主题。从风格上来讲,乔尔达诺使用的语言平缓而又流畅,但丝毫不宽容。书里所有的人物,包括主人公本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令人反感。这其中的原因,肯定不是乔尔达诺只认识令人反感的人,而更有可能是反映了与之互动的那些人内心情绪的反映:暴躁、排斥、反叛而又冷冰冰。在全书的结尾,乔尔达诺写道:“我书写所有令我哭泣的东西。”作家不仅仅凭借敏锐的直觉,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及其根源,而且用他看似不经意的笔触,用文字将这些事情描述出来。文学虽然无法为我们提供解决这些危机的方法,但可以使我们摆脱生存压力给我们造成的麻木,并且在痛定思痛中觉醒,思考何为自己的救赎之路。
就像小说《纯净的心》封面上所显示的那样:人生总有光明和黑暗两个区域。即使有的时候你站在阴影里,也要相信那束光的存在,并且鼓起勇气去寻找它。当代文学越来越直面现实中的问题。它不再为读者提供用来逃遁的虚构世界,而是迫使他们在文学中思考,进而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那束救赎的光。
来源:《文艺报》
作者:魏 怡
编辑:刘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