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多元语言的社会。华人与印度文学随着他们的人口在马来西亚的增加而逐渐变得常见,从19世纪开始,开始由华文或印度文产生本地作品,英文也成为常见的文学语言。20世纪初,中东掀起伊斯兰教现代化运动,马来亚一些宗教知识分子在它的影响下,创作文学作品,抨击宗教保守势力,反映民族觉醒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谢德·谢赫·宾·阿勒哈迪和阿赫马德·宾·穆罕默德·拉西德·达鲁是这时期马来新文学的代表人物。30年代,民族新闻事业以槟榔屿和新加坡为中心,有了很大发展,短篇小说也应运而生。阿卜杜勒·卡贾伊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家,作品主要表现改变落后社会状况的愿望。
30年代末,马来文学开始显露反殖民主义的色彩。以伊萨·哈吉·穆罕默德为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大汉山男儿》勾画了两个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贪婪嘴脸。马来亚诗人朋谷受印度尼西亚诗歌发展的影响,于1934年发表诗 5首,是为马来新诗的发轫。50年代,随着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在印度尼西亚文学发展的影响下,马来文学开始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五十年代派”,以发展和提高马来西亚文化与文学为宗旨。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政府推广马来语,鼓励文艺创作。在“五十年代派”的影响下,出现一批新作家。他们的作品大多描写底层社会的贫困,帝国主义的奴役以及现代建设和种族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