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贝保.热合曼
孩提时代,到了炎热夏天的夜晚,我们都喜欢爬上屋顶睡觉。露天凉快,没有蚊子叮咬,更主要的是,我们特别喜欢听邻居李大伯当老师的儿子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四五个人,并排仰躺在高高的屋顶上,风一吹,树叶窸窸窣窣发出奇妙的声音。远处的山岗,猫头鹰一声接着一声啼叫。院外的渠水像筛子筛着沙子,刺啦啦刺啦啦,一阵一阵传入耳朵。偶尔有此起彼伏的狗吠,或者草滩上的毛驴也不甘寂寞,昂嗤昂嗤拖着长音叫几声。
乡村的夜晚没有万家灯火,星星点点的微弱灯光,萤火虫一样时明时暗,大地笼罩在一片漆黑和寂静之中。可我们抬头仰望星空,则是一片如梦似幻的奇妙世界。仿佛把辽阔无垠的海洋搬到了天上,那么高远,深邃,浩渺,壮阔,好似无边无际的深蓝色天幕,一瞬间打开了数以亿计的一个个天窗,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奇异动人的光芒。
就这样我们每天早早爬上房顶,仰躺在落满尘灰的褥子上,等着夜空一颗颗星星闪烁。我们越是对星空充满好奇,星空越是奇幻无比,极具诱惑力。我们总有一个奇特的感触,太空再寥廓,再博大,也容不下如此稠密繁杂的星宿群。我们发现,星空的壮阔无边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星宿的天赋定力让夜空充满了无穷魅力。像潮涌却无乱象,似飞沙却不迷茫,各行其道,疏密有致,辉映成趣,相得益彰。一派欣欣向荣,一片繁花似锦,宛如一个大家庭,子孙满堂,富丽堂皇,其乐融融,万寿无疆。那么宁静、和谐,那么安详、融合,像一个盖世无双的大磁场,聚拢满天星斗,造就伟大辉煌。
仰望着如此美轮美奂的蓝色星空,不是歌唱家,都想情不自禁唱一首赞美的歌;不是书画家,也会触景生情画一幅心中最美的画。星空给我们插上翱翔的翅膀,放飞思绪,追逐梦想。从懵懂孩童到有志青年,再到而立年岁,我们都是在一次次抬头仰望星空的洗礼之中走向成熟和进步。进而言之,就是在不断学习和深造的过程中完善和提高自己。星空教会我们如何包容和交融,星空也教会我们如何发光和发热。越是不断被繁星似锦的夜空带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越是心境如洗,胸襟开阔,仁者爱人,秉性豁达。
星空无止境,学海也无涯。一个是遥不可及,博大精深,无穷无尽;一个是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当我从一个农村放羊娃,梦幻般成为全村唯一一名大学生,十八岁第一次出远门就来到齐鲁大地、孔子故里,感受圣地学府和斯文在兹的文化传统,体认洙泗弦歌、学而不厌的历史遗风,以往那点贫瘠的知识,是真正意义上的才疏学浅,不足挂齿。尽管打小就接受国家通行语言文字教育,直到走进高中学堂,总是以学习好、有出息而沾沾自喜。跨入大学门槛之后我才猛然发现,知识原本如此浩如烟海,灿若星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平生第一次走进学校图书馆,我就被汗牛充栋的藏书震撼了,林林总总,从古至今,线装书,精装本,大块头,口袋书,中国的,外国的,一本本,一册册,一堆堆,一摞摞,一个书架挨一个书架,一个藏书库连一个藏书库,仿佛闯入一个眼花缭乱的知识的宝库,五彩缤纷,目不暇接,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时时弥漫着诱人的墨香,让我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激动之中。
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夜以继日发奋吸收着知识的营养。正如孔圣人所言:三人行必有吾师,从老师到同学,都成了我学习和敬慕的榜样。四年同窗,寒来暑往,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虽尽最大可能,依旧只学到一点皮毛,仿佛茫茫星空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微不足道,不足挂齿。可我还是感激不尽,刻骨铭心,这四年难忘的内地大学生活,在我的整个人生道路中像一盏指路灯,引领我行进在洒满阳光的征途上。就像来自天南地北的师长和同学们包容、辅助、引领我这个来自偏远省份的少数民族子弟一样,我也想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进取,回馈和报效这个充满大爱,充满希望的社会。
我很清楚,我的那点学识,和内地那些孜孜不倦的同学们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有着巨大的差距。我之所以能够金榜题名,而且不远万里来到内地读大学深造,完全取决于国家对我们这些少数民族给予了政策上的特殊照顾,才有幸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宠儿。仅从这一点而言,直到现在我依旧心存感激,不能忘怀。再则,就我们当时的家境,去往内地求学,那笔学习和生活上的额外开支,仅靠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那点微薄收入,供养一个大学生绝对不可能。可是我不仅顺顺当当完成学业,毕业还包分配,成了家中第一个吃公家饭的国家干部。那四年虽说学习吃紧,但生活上没有饿过肚子,能免的都免了,伙食还有补贴,逢年过节校方还组织慰问,改善生活,从没有为学费和住宿费发过愁,这等天上掉馅饼的红利,是父辈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情,如果不感恩戴德,良心上绝对说不过去。
如果说一开始遥望星空,是受一个乡村教师影响,好奇而为,到了大学和真正走向社会,时不时抬头看星空,则是一种本能驱使。在大学那些年,我和同学经常坐在小马扎上,一边让晚风吹拂着潮热的身体,一边聊着天习惯性地仰望着星空。空旷的操场上静悄悄的,树冠若伞的梧桐树围城一圈,仿佛也被我们感染,窸窸窣窣的声音好似窃窃私语。世界很安静,星空很美丽,一颗颗星星,宛如一个个天真的孩童,眨着眼睛,闪着光亮,依然那么让人着迷,动情,陶醉。繁星似锦,妙不能言。脑洞不断被打开,胸襟不断被开放,心态不断被矫正,意识不断被增强。犹如一个追花人,看到一片香花海,就有了酿造琼浆的源泉;好像一个航行者,寻得一片新大陆,就有了播种希望的土壤;仿佛一个登山客,攀上一座高峰,就有了登高望远的目标。
事实上经过组织多年教育培养,经历不同岗位锻炼磨砺,其中包括在天津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回炉深造,我已从一个机关普通科员,一步一步成长为县处级领导干部。不仅如此,我的一双儿女,一个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继而成为该校研究生;一个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后又骄傲地成为北京大学的硕士,除了家庭的影响,更要感谢国家少数民族人才骨干计划,说到底也是沾了国家政策的光。都说一个母亲至少影响三代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自然是夫妻。用老百姓的话说,好就好一门,歹则歹一群。我们的家庭就是受到这样的影响,妻子兼有回族和柯尔克孜族血统,集多民族优良传统于一身,识大体,顾大局,与人为善,相夫教子,在家庭和睦相处上,求大同,存小异,看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在亲戚朋友当中享有威望。如果说两个孩子学有所成,功劳一多半是她的。不仅如此,打这之后,我们芦草沟那个小地方,也还有几个维吾尔族人家姑娘与回族和汉族孩子喜结连理,原本不同民族的发小,现如今就顺理成章成了亲家,生活没有隔阂,语言不存在障碍,成为一种新的景象。
两个不同民族的人组成一个家庭,一开始有些人还是感到意外,然而时间不长,风言风语就烟消云散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我和妻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班同学,彼此之间知根知底,关键是没有半点语言障碍,很多事心领神会,一点则通。二是两个家庭共同生活在一个村子,双方父母看着我们长大,况且我的父母兄妹都有很好的汉语沟通能力,这就为我们和睦相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乌鲁木齐芦草沟一带,多民族杂居共处,互通有无,维吾尔族生活习俗多受汉族和回族影响,语言沟通不成问题,其他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像滴水穿石,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像纽带,似桥梁,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手牵得更紧。
然而有些地方就完全不一样,不要说不同民族喜结良缘被当成眼中钉,肉中刺,躲避瘟疫一样被族人嘲讽,甚至谩骂。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怪事情,一对上了岁数的近郊夫妻,每每进城来到山西巷、二道桥子一带,会突然变成陌生人,一前一后拉开不小的距离,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夫妻二人民族不同,一男一女并肩说笑,遭白眼或者被骂大街,在所难免。即便碰到熟人说话聊天,母语中夹杂几句别的语言,也会有人以很不友好的态度横加干涉。而且对我们这些从小接受汉语教育,后来又考上大学的“民考汉”学生来说,或明或暗排斥和歧视,最不能容忍的是,竟然还有一些人用“新疆第十四个民族”这样带有明显贬损色彩的字眼,取笑和挖苦民考汉学生。在这些人看来,“民考汉”背离民族传统,破坏母语纯正,是瓜地里长出的变种瓜,披着民族的外衣,却不尽民族的本分,不伦不类,因而不能算作维吾尔族一分子,不能代表维吾尔族。
不论哪个民族,操何种语言,首先是一个国家公民,学好用好国家通行语言文字,天经地义,丝毫不能含糊。这是国家认同的最重要前提,也是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最坚实基础,没有任何理由抵触和排斥。所谓保护母语的纯粹性,其实根本站不住脚,带有很大的欺骗性、麻痹性。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哪一种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自觉不自觉吸收一些外来词汇,维吾尔族也不例外。自己不去努力学习,两眼一抹黑,反而阻止他人开眼,走向光明,其居心叵测昭然若揭。实际上学好汉语获益最大的是我们自己,对维吾尔族来说更是如此,尤其在南疆,一些乡村民族单一,生产落后,日子过不到人前头,其中有一点,就是过不了语言关,走不出家门闯荡世界。加之惰性痼疾、狭隘意识、抱残守缺,或怨天尤人、故步自封,恶性循环导致孤陋寡闻,与世隔绝,因而“三股势力”乘虚而入,披着宗教的漂亮外衣,行使分裂祖国的罪恶勾当,蒙骗了一个民族,也绑架了一个民族,让我们为此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记得刚一上学,父亲就给我们讲,汽车装上轮子才跑得远,鸟儿有了翅膀才飞得高,多学一种语言就多一条出路。至今回想起来,心中仍旧对父亲充满敬意。不要说我们对学好汉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连外国人都把掌握中文当成一件荣耀的事情。如果到一些国内知名大学走一走,看一看,外国留学生比比皆是,怀揣中文书,说着普通话,踌躇满志。还有一些来自欧美和非洲的歌星、笑星、脱口秀人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就是因为祖国的日益繁荣强大、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最富有魅力和吸引力,才让他们心驰神往,沉醉于国语国学的博大精深,流连忘返,不亦乐乎嘛。
……
作者简介:艾贝保·热合曼,男,维吾尔族,生于1958年8月15日,1982年2月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本科,文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作协副主席。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多次获得区内外奖项,著有散文集《家园或一个春天的童话》《拌面传奇》《味蕾的旅行》《九颗珍珠》《一张纸拴了人一辈子》和小说集《瓜棚记事》等。
作品来源:专家推荐
编辑:杨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