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学习汉语的埃及学生(作者摄)
那一天我隔着人群喊我的埃及同事伊斯兰姆,急着等他救急的我喊出来的声音又响亮又急促。
“伊斯兰姆!”
“啊呦哇!”
回应我的,是包括我同事伊斯兰姆在内的、如交响乐般的合奏!
我刚才那么一喊,确实有点儿唐突了,疏忽了埃及的“伊斯兰姆”有很多,仅我的学生就有好几个。
21岁的伊斯兰姆来自曼苏拉大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学生。
初见伊斯兰姆时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2017年冬天,新学期汉语班招生的日子,他来时招生名额已满。正忙着整理厚厚的报名材料、准备结束工作的我,例行公事表示回绝:“真对不起,报满了,三个月以后再来!”
“老师,拜托!”他用颤抖的声音发出恳求,饱含浓烈的渴望,直戳我心底。
我放下手里的工作,抬头看着眼前这个小伙儿,只见他满头大汗、神色紧张、目光失落。
我微笑着递给他一张纸巾,示意他先擦一把汗,轻声安抚:“三个月很快就会过去,再报名的时候早点来!”
我强调“早点来”,事出有因,完全出于好意。每到报名的日子,我们的门前,从早上五六点钟就已经排起长队,来自四面八方的一大群人,争抢几十个学习名额。
“老师,我一直报不上名,这是第三次!”说这话时,他已带着哭音。正在擦汗的手,悄悄抹了一把眼睛。
我的心沉了一下。悲他的悲,怨我的无力,愧自己虽为人师但却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
“王老师,您知道他从哪里来吗?”此时,站在旁边的、我的埃及同事伊斯兰姆插言。
我一听,这话背后,有故事。
“从哪里来?”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他的家在曼苏拉,离开罗200多公里!”
我虽然做好了“听故事”的思想准备,但“200多公里”,还是令我一震。单程200多公里,往返400多公里,就为了上三个小时的汉语课,这得需要什么样的决心、意志和体力!
我转头再看伊斯兰姆,难怪他身形疲惫、大汗淋漓!
“你是怎么来的?”我忍不住想对他多一些了解。
“坐巴士和地铁。”他平静的语气,让我以为开罗和曼苏拉之间有很发达的城市交通。
“换一次车就可以吗?”我希望得到确认。
然而,他没能立即做答,而是掰着手指头,一、二、三……“换四次!”
接下来,他向我们解释了上学的旅途:从家或者学校步行到小巴站,坐市内小巴到曼苏拉长途汽车站,然后改乘到开罗的城际巴士,抵达开罗后换乘地铁,出地铁吉萨站后再乘开罗市区小巴,下车后步行……
“你……路上需要多长时间?”我有些口吃,因为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难以言表,有欣喜、有感动,还有丝丝缕缕的痛。
“三四个小时吧。”他的回答,貌似若无其事!
然而,我想,如果换做我,这么远的路,来一次两次可以,长此以往如何能坚持!……我暗自计算他的时间成本,毕竟,每天只有24小时。难道,他要不就在学汉语,要不就在来学汉语的路上?!
对了,除了时间,还有钱!
“你来一次的路费是多少?”对于在校生而言,我深知两个城市之间的往返交通费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家比较远的学员,已经有人由于公交涨价而停学。
闻听此言,他略显尴尬地耸了耸肩,“还可以,我可以少吃饭、少花别的钱!”
他的回答,让在场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沉默。
“你能坚持吗?会很累,而且路费很贵!”我的问话显得很多余。
“没问题!”
就这样,伊斯兰姆成了我的学生,经常迟到,偶尔请假,但多数时候他从自己的大学逃课,披星戴月赶到200多公里远的地方学习汉语。
“你总不上学校的课,老师同意吗?别等到了最后不让你毕业!”我确实担心他的学业。
“好朋友替我签到。”此时的他满脸羞愧并急于辩解,“但只是偶尔,不是经常!”
“你要好好和老师解释,不上课一定要请假!”我念念不忘尊师敬长、遵纪守法教育。
“请假的时候,就说你要去趟洗手间,顺便去开罗上个课!”调皮的同学在一旁接茬打趣。
这个“顺便”,引发哄堂大笑!
转眼之间,伊斯兰姆已经学汉语两年,也到了快要大学毕业的时候。
“老师,再有几天我要去服兵役!”那一天,可能由于中转顺利或者路上不太堵,伊斯兰姆到教室比较早,和我闲聊。
“那你的汉语可能会退步!”我直言快语。
“我也担心!但是怎么办呢?”他有些无助。
“多听录音,坚持学习!”我先是给出老一套办法,但突然间脑子里灵光乍现,“到时,你还可以想象着和中国士兵在一起,同吃同住同训练,每天说汉语!”
“好主意!”他消除了烦恼,喜上眉梢。
我想,有一天,伊斯兰姆会不会成为一名精通汉语的埃及将军?
除了这个伊斯兰姆,还有几个也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35岁的伊斯兰姆是一位职业导游,已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
“老师,您看我的导游资格证!”他带着夸张的表情、炫耀的口吻,向我展示他的导游证。“这里写着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您可以数一数,几种语言?七种!”
“太厉害了,真了不起!”我不禁竖起大拇指,表示由衷钦佩,因为他是我认识的、掌握语种最多的人。
“但是,在这里,就在这里!”他指着导游证上标注语种的位置,“我要加上汉语,必须加上汉语!”
“好啊,加油!”我积极鼓励。
“老师,那您必须帮我,让我跟您上导游课!”原来,他在这里等我。
“导游课有点难,需要有汉语基础。你还不懂汉语,需要先从基础开始学习!”我为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基础汉语对我没用,我只需要学习导游汉语!”他强词夺理。
“那你试着读一下这个,”我翻出带有门农巨像插图的汉语导游课阅读材料,“如果你能读几句,我就同意你到导游班学习。”
“这个雕像在卢克索!”他指着门农巨像,避重就轻,
装作看不见任何文字的样子,“我可以用七种语言讲给您听!”我一下子被他逗笑了,“我想听汉语的,可以吗?”他的笑容瞬间凝固,“……这个,需要您教我!”
“好的!”我拍拍他的肩膀,“但是,你要从初级班开始。好好学习!”
从那以后,伊斯兰姆忙里偷闲来上汉语课,但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问他为什么不多来上课,他皱着眉头、撇着嘴,苦笑着解释:“老师,我有四个孩子,四个!他们很能吃!”我哭笑不得。
这位信誓旦旦要把汉语写进自己的导游资格证、列为第八种工作语言的伊斯兰姆,不知何时才能如愿?
年过半百的伊斯兰姆是一名公务员,他14岁的儿子也叫伊斯兰姆,父子俩是汉语班的同学。
我问他为什么要让儿子学汉语,而且还和儿子一起学,
他的回答令我刮目相看:“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不懂汉语,将来不可能有好日子!”
14岁的伊斯兰姆决心高中毕业后到清华大学留学,和中国同学一起学习计算机与通信工程,为此学习汉语很努力。年过半百的伊斯兰姆也很努力。有一天,他专门找到我。
“教授,听说您也是博士,您能帮我完成我的研究吗?”
“您研究什么?”有了此前对导游们盲目承诺的教训,此时的我不敢擅自回答“没问题”。
“我从2013年开始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知道中国人从古代思想里得到了很多。古埃及和古中国有些思想是相通的,我想学习中国,找到古埃及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就像我们用古埃及技术发展了制药和化学工业一样……我懂古埃及象形文字……我已经学习了这本书第一册、第二册的阿语版,现在准备试着读汉语版……”
“您多大了?”
“50岁……我确实已经太老了,但是我不怕困难!”他面露羞色,但满眼坚毅。
为了进一步争取我的支持,他掏出手机向我展示支撑他观点的系列图片,只见这些图片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图案和象形文字符号,即便我已经在努力研究埃及学,但距离读懂这些内容并从中找出与古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那差距,岂止十万八千里!
我嗫喏一声:“这,我不懂啊!”像是给他的答复,但更像是自语。
“老师,您一定知道西安的兵马俑,您看这个,像不像兵马俑的战车?!”他有点急,迅速从一般推论回到具体,指着壁画中的一辆战车,努力守护自己的研究假设。
我并非不忍心打消他的积极性,而是觉得古埃及文明、古中华文明神秘莫测、博大精深,谁能肯定几千年前中埃两国人民的祖先曾经经历过什么?于是,我模棱两可地点了点头,“嗯,确实有点像!”
“真的吗?我的发现是对的?!”伊斯兰姆刹那间喜形于色,眼中的迷惘顿时抛到了九霄云外。
就在他拿着手机快步走开,貌似迫不及待去找人分享这一喜悦的时候,还不忘回头叮嘱、拜托:“老师,您一定要帮我!”
说实话,在这个问题上我很难帮到他,但真心期待他在探索真知的路上坚持走下去,并有所收获。
在埃及,伊斯兰姆还有很多。他们爱汉语、爱中国,把自己的希望和未来与中国的发展及中国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发奋努力,勤学苦读,一同奏响中埃友好交流与合作的动人旋律。
作者:王贺兰,博士,研究员,河北科技大学埃及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2020年先后在埃及科技大学、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工作,著有《礼仪德育论》《“一带一路”上的埃及故事》等。
来源:作者提供,选自《“一带一路”上的埃及故事》
编辑:徐乐